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端着钢枪、头戴棉帽的憨实小伙子雷锋,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的名字也传遍共和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22年,却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49年来,每年春天都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但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
60年代雷锋=真善美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生于1960年的市民韩振华用席卷中国”来形容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或是咿呀学语的孩童都在学习雷锋。毛主席的号召就像是一颗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那时候学雷锋根本不管是不是3月5日。”
韩振华回忆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下学后,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那种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早早到学校,抢着干活。有时候去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扫院子,把他家里的水缸挑满水,然后再为他读上一段报纸,大家争着当不留姓名的无名英雄。”
童年里,像雷锋一样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也印在了韩振华脑海里。他仍记得听老师讲铁人”王进喜的故事,记得学校宣传淘粪工时传祥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虽然听不懂什么叫人拉肩扛”运水开钻”,但听到老师讲王进喜跳进泥浆里面用身体搅拌,听到时传祥几十年如一日辛勤的淘粪,看着老师拿着报纸泛着泪花激动地讲,这些半懂不懂的孩子也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没有一点夸张成分在里头。我们当时最单纯的想法就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雷锋叔叔这样的英雄。”
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不忘本”是70年代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
雷锋在党的教导下,能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那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雷锋叔叔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70年代中期,十几岁的韩振华当时正在上中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一则雷锋日记里写到,在黑暗的旧社会,雷锋叔叔去砍柴,万恶的地主竟用柴刀砍他,这阶级仇恨他牢记在心中。这则雷锋日记中的片段也印在了韩振华这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心中。
在韩振华的记忆里,毛主席号召学习雷锋精神之后,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为雷锋题词,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周总理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从60年代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几乎人人会唱。爱憎分明”后紧接着不忘本”。在韩振华的记忆里,不忘本”这三个字也是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
那时候,老师和家里的长辈教育我们长大了不能忘本,要知恩图报,如果取得了好的成绩不能忘了有谁帮过我,解决了困难之后不能忘了是谁雪中送炭,也要我们记住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都是因为共产党。”
直至多年后,韩振华也常用不忘本”三个字去教育自己的女儿。他常说现在这社会,太多人忘本了,失去了原来的真善美”的本性。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毕业的韩振华离开学校,进了一家国营的机件厂,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技术工人,开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韩先生的印象里,雷锋叔叔爱憎分明的特点”被不知不觉弱化,厂里宣扬得更多的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韩振华说,那时候的教育不强调个体化,而是强调集体主义,学生们的志愿也都是更好地成为集体的地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锋叔叔一样,发挥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韩振华从第一年当学徒,就参加了厂里举办的学习班,一方面是由师傅带着学技术,另一方面就是要学文化、学政治,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先进”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
刚上班的时候,厂里宣传张秉贵,张秉贵生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练就了两项绝技:"一抓准"和"一口清"。”回忆起那个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经历,韩振华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把抓”张秉贵,一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而且算账速度快而准,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听了他的事迹,韩振华自己心里也十分佩服。
那时候,厂里的宣传标语已经不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而是将雷锋精神细化到工厂里、细化到每个人工作的岗位上,提倡大家利用一丁点儿零散的时间不断地学习。如果不是用心学习花时间去练习,张秉贵不可能抓糖抓得那么准。”
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雷锋精神”四个字不再那么普遍的被提及,但包括韩振华所在的公司在内,北京开展了向李素丽同志学习的行动,当时的李素丽等劳模成为雷锋精神”的接力者。
在学校,进入90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已经跟之前的三十年完全不同。韩振华唯一的女儿开始上小学。与他60年代上小学时所有同学争当小雷锋不同,在韩振华女儿这一代人心中,雷锋叔叔的形象已经被逐渐弱化。
学校里会组织学雷锋小组,但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阵儿。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儿、两两一组结对子到军属家慰问……过了3月份,这些做好事儿的行动就坚持不下来了。
韩振华感慨,女儿这一代80后学雷锋,真是应了网上流传的那句话,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
在这个年代,雷锋形象的丰满与完整也在韩振华女儿这一辈人心里,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锋精神在社会中成为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代名词,学生们头脑中的雷锋形象只剩下了灯下埋头补袜子和帮助老人找儿子。
90年代的校园里,孩子们的想法十分简单,学习雷锋做好事就是光荣,就能得到老师表扬得到小红花。
21世纪雷锋=?
说起雷锋的故事,韩振华还能凭记忆讲出很多很多。但如今进入了新世纪,可以细数的雷锋故事”却越来越少。
有一年,韩振华小侄女的学校在3月5日前搞学雷锋主题活动,要求学习一段雷锋的事迹并且在台上演讲。韩先生从书架上找出一本雷锋日记,讲起雷锋在部队的故事:天快暖了,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双胶鞋。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说:"我只要一套军装,一件衬衣和一双胶鞋就够了!我身上穿的军装,缝缝补补还可以穿,剩下的一套衣服交给国家吧!"”讲完这段,00后”的小侄女天真地问韩振华:雷锋叔叔为什么那么傻啊?
韩振华感觉,现在的生活比60年代好了,穿得暖吃得丰富,可是人的心已经变了。
十年前的一个夜里,韩振华开车回家路上,突然发现在马路中间躺着一个人,身体还有微弱的颤动。没想过会不会被人污蔑”,韩振华第一反应是停下车,给这位喝醉酒发病的病人叫了救护车。而在今天,即便像他这样自幼接受雷锋精神洗礼的60后,在选择是否帮助一些陌生人时,也会犹豫,认为要看情况而定”。
像小悦悦那样的情况肯定要帮忙,要不良心上过不去。”韩振华肯定地说。
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在本报此前一系列《平凡的良心》报道中,75岁坚持数十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捡垃圾的刘玉珍老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发现大火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房门的12岁小姑娘夏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或许是21世纪雷锋精神的最好注释。